2012年11月4日搜狐企業家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年會云集50余名精英企業家和重量級經濟學家,搜狐財經對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進行了專訪。
主持人:搜狐企業家論壇2012年會,今天請到嘉賓是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先生。易觀在電子商務方面很多研究,京東、蘇寧電商行業有很大爭議,電商價格大戰是不是無奈之舉?
于揚:先做澄清,易觀定位自己幫助傳統企業觸電,幫助傳統企業認知階段建立互聯網電子商務與他們企業運營初步支持,幫助他們選擇團隊,幫助他們建立相關的一些對生態系統認識,他們下決心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我們子公司幫助他們從電商教練角度培訓規劃輔導,上手網絡銷售,在與這些大平臺商京東等等對接方面我們扮演對接作用。他們發展足夠大我們提供相關產品,幫助他們從商品價格、促銷等等方面的商情。對于易觀不單研究,我們也在實現。特別是上手階段我們直接去指導和代運營相關平臺。
說到今天我們所謂的之前的京東蘇寧大戰,我覺得這個讓我想起來20年前國美和蘇寧與百貨大樓的大戰,這樣的大戰表面是店商大戰,實際對消費者消費路徑的轉移和消費心里影響,這樣更準確。20年前通過國美、蘇寧和百貨大樓大戰告訴消費者買家電到我連鎖家電賣場。今天通過這些大戰告訴消費者至少進一步購買商品前先到網上看價格,覺得網上價格便宜直接下單,這是圍繞消費者消費認知路徑的爭奪。這樣的商戰未來還會持續。直到有一天消費者形成一種路徑依賴,我再去購買相關產品,能夠在網上比價下單,這種商戰爭才趨于平等和合理。
主持人:剛才了解易觀國際專注信息服務。我特別感興趣一個問題,互聯網高速發展到今天有了很大突破。中國傳統企業會不會更深入,有沒有發出很大聲音深入電商?
于揚:這不是會不會問題,是以什么速度和時間擁抱互聯網問題。剛才論壇我講互聯網已經成為水電外不可缺少的設施,互聯網化進程是必然趨勢。這個路徑像100年前電力一樣,這樣一種狀況正出現在互聯網,20、30年后所有是互聯網企業。對于我們制造業不是愿意不愿意,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以什么路徑什么節奏和步伐來擁抱互聯網,成為一個互聯網企業。
主持人:這種做信息服務這塊,傳統企業一般遇到最大難題是什么?
于揚:你指幫助傳統企業觸電。我們講互聯網化,我們兩個英文詞,一個電子貿易或者數字貿易,數字貿易這個詞比較淺,只是企業把銷售或者供應鏈放到互聯網,第二個數字企業和電子企業,含義更廣泛,所謂我們互聯網化,這個概念是07年易觀第一次提出來,我們提了四個層次。第一營銷互聯網化,第二渠道互聯網化,第三是產品互聯網化,第四運營互聯網化。在這樣的一個層次上是逐步遞進的,意味著傳統企業要真正成為互聯網企業,首先要意識到要有戰略,基于戰略設計路線,現在企業簡單把互聯網理解為電子貿易,賣多少貨,如果賣不出貨覺得互聯網沒有幫助,這是最大誤區,我們現在告訴傳統企業客戶講,互聯網化是一個戰略,你需要一個單獨戰略去指導你未來幾年互聯網化進程,最后轉型成功成為一個互聯網企業。而不是簡單地把電子企業和電子貿易混為一談。
主持人:每年分析很多互聯網行業數據。你們的數據如果做到客觀?
于揚:這個問題第一統計學是模糊科學,模糊科學一定是依賴于所謂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演進進一步精確,比如哥白尼時代對地球的理解和今天我們對地球理解不一樣。哥白尼對星球尺寸測量和我們今天不一樣,因為測量儀器和設備不一樣。這樣的比喻放到我們數據上沒有類比效果。比如過去我們更多基于傳統研究方法,比如抽樣,我們訪談,焦點小組,然后交叉檢驗。今天易觀幫助互聯網企業同時我們自己成為互聯網企業,我們更多用技術測量。比如我們今天中國網絡商品系統,能夠把在售主流平臺每款產品條碼信息捕捉,這點沒有所謂的基于傳統研究方法客觀不客觀問題。因為全流量。今天京東頁面做什么促銷都真實的,這是技術,收集技術演進帶來精確度提升。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每一次其實產業拐點是易觀暴出來,09年曝出騰訊超盛大,每次既得利益者不高興,因為我們曝出拐點,所謂的客觀你一定放在一個時間軸看。也許當時不對,我們檢驗。
主持人:我們知道易觀幫助很多客戶,你們現在實現戰略不應該叫做概念,戰略優化依靠什么模式吸引客戶?
于揚:傳統企業上手這方面我們已經是通過我們所謂的電商教練,從培訓規劃到輔導已經深入業務流程。比如一個眼鏡公司找我們說,能不能幫我們提升在網上銷量。我們上來制訂首先在網上要售賣的產品品牌是什么,適合什么樣人群。你的定價應該什么樣。這些問題解讀之后,我們有針對性選擇分銷平臺,京東是淘寶是分銷平臺,不同分銷平臺用戶類別和調性不完全一樣。在天貓賣得好在京東不一定好。我們要把渠道組合做出來,而且要把它所謂的渠道對接,和京東對接做完,我們把貨直接鋪到京東,我今天不僅僅是咨詢。我們是身體力行我們在實現,我們在賣貨,幫助客戶賣貨,賣他們的商品。
主持人:其實我覺得中國互聯網市場有一塊蛋糕,現在經濟高速發展,這塊蛋糕很多中小企業是龐大群體,這些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他們考慮互聯網會有技術障礙或者人才障礙,有什么好解決方法?
于揚:我感覺技術上一點不是問題,人才挑戰這也不是問題。最大問題是傳統企業老板意識,是不是認識到這樣的巨大變革,是不是認識到他深處變革中,除了擁抱互聯網別無二法。比如什么時候你提問了,你了解了,我們進了一大步。比如技術,我們拿中國通信網講,現在講4G,可以告訴你的是從技術上全部就緒,我們為什么還不能享受到流暢的帶寬,還是金融體制和運營模式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今天可以享受和桌面有線寬帶一樣的,沒有問題,是體制的問題。我們現在主要是傳統制造業,主要幫助傳統制造業觸電,幫助他們開展互聯網業務。
主持人:比如說重工業?
于揚:如杉杉西服,如皇明,我們現在就是要互聯網證明黃鳴本人有超前意識,包括志高空調都這樣。
主持人:還是會有一些比如互聯網老百姓意識上,可能比較之后再回去買。
于揚:你現在今年和去年比在上網,聯網設備時間多了少了?你自己感覺,聯網設備,手機是,PC也是,今年和去年多了還是少了?
主持人:總體在進步。
于揚:所以我說的一點,你不要去看今天的消費者,80后已經30多歲了,90歲完全在數字空間長起來的。他們的第一選擇在數字空間尋找背書,那個時候選擇商品首先數字空間,找不到再去線下。我們今天談20、30年就是90后的人成為30歲成為社會中間主流互聯網競爭基本完成。這個沒有選擇,包括北京市政府,在網上辦社保,公積金越來越多,如果去問企業,很多網上辦的,這種情況已經變成必然。我為什么舉電力的例子,電力當時有水利,馬力,所有沒有擁抱電力的公司全部完蛋。柯達是我們所謂第一次產業革命出現的巨頭,今天破產了。諾基亞沒有趕上互聯網化,現在處于困境。這是失敗例子。
主持人:行業有什么創新?
于揚:我們大量用技術,過去是人,現在大量用技術。
主持人:但是還會存在一定技術障礙,比如條形碼東西。
于揚:對。
主持人:但是這個時候你抓住這個條形碼總會有技術障礙?
于揚:技術障礙永遠存在。但是我想講技術帶來的鴻溝的挑戰,遠不如意識帶來的鴻溝大。技術鴻溝容易被逾越。今天很多人窮,很多人富,其實首先在意識上,由于意識產生了,才帶來行為鴻溝,行為鴻溝影響最后結果。技術是行為層面。
主持人:我個人覺得你的工作很難做。因為很多傳統制造業企業家,他這種知識面也好,因為知識層面相對薄弱一些。還是有很長路。
于揚:我完全同意很多路要做,這是今天價值所在。第二點最后10、20年后,現實會教育每一個人,就像如果今天傳過去看10、20年可能想某決策錯了,如果當時看好形式做出別的決策。第一這個趨勢不可逆轉,第二這是我們價值和責任在,我們希望普及這個東西。第三我們用實際案例和數據告訴他們擁抱互聯網帶來效益,而不擁抱互聯網帶來落后挨打。